(亦见《说苑·建本》)这或许就是初见设教的情况。
(《学而》)能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不错了,但人不能停留于已知、已得,做到这一层之后,便须进求更高一层。但在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天生资质的差别,不但是真实的,而且是显著的。
后来,曾子《大学》以诚意为第一步工夫,【22】子思《中庸》以一个诚字,贯通工夫与境界、德与道、天与人,源头可追溯至此。曰:文章亦性、天道之流行发见处?曰:固亦是发见处。这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真实意旨。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因系《易》方说此,岂不是言性与天道?又如‘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岂不言性与天道?(《朱子语类》,《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36页) 6一个佐证是,皇侃本闻也之后有已矣二字,则子贡的话是陈述之辞。若孟子的引文真实可靠,则至少从这一句可以看到孔子确有对人性中善的方面的直接肯定。
此禀赋是性,此表现亦可称之为性,两者是一贯的。这种一致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思想源头——孔子。神而明之,则知《易》道之周流而趋时无定,且筮法之变通而触类可长,此义盖《易》之旁通至极处也。
至宣帝时,河上女子掘冢得全《易》,上之。可见圣人法象,以天地为最大,这是《序卦传》与《系辞传》的相通之处。此种本原论的意义,郑先生归纳认为: 此种解释,反映了《易传》作者的一种理论思维,即认为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体现着自然的历史演变过程。您已经充分体会到了它在宗教中的主要功用之一,亦即它是创世的无与伦比的象征,也就是万物来源于唯一的上帝和无,没有什么先在的质料。
上下篇各有抱、插、钳三势。进入专题: 易学 。
严复把《周易》看作因果之书,同时强调太极为真常住者: 《周易》八卦,皆常住因之代表也。原载《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4期,注释从略。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井然森然,杂而不乱,学者所宜用心焉。
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其排列则上篇像天而圆,下篇法地而方。如: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庄子》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郑万耕先生指出: 所谓相因,是指前后两卦依相承关系、条件关系或蕴含关系而相连接。可见,二进制的解释局限于对卦序的线性理解,还是有改进的空间。
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二百多年过后,二进制成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数学基础。
其间虽无极至精义,大概皆有意思。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易经》是电子计算机的滥觞,又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素朴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莱布尼茨所吸收。交错之序,用于上下篇。通行本《周易》的《上经》有三十卦,始于《乾》、《坤》而终于《坎》、《离》。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鹤林玉露·甲编》卷五) 朱熹则采取了折衷的态度,认为《序卦》虽非圣人之精,但事事夹杂,却正是《易》之蕴: 问:《序卦》,或以为非圣人之书,信乎?曰:此沙随程氏之说也。
《下经》有三十四卦,始于《咸》、《恒》而终于《即济》、《未济》,这种次序严整而上、下《经》并不对称的结构,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讨论,崔东壁有云: 先儒为之说者多矣,然皆未有以见其必然而不可易。这样,就以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观念,解释了世界的演变和发展历程,将对过程性思维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了。
有三序:回互之序,用于上篇。由此可见,《周易》之卦序在学派汇通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盖其卦有主从之别,有同德、合德之分,主卦十有六,立其骨构,从卦四十有八,皆以八相随。《易》虽以义为归,然义皆由象数而起。
故其所法象,必自天地而还。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于此二卦,其戒尤不可不严焉。今《序卦》不然,以是为天地万物之所常有也,鳞次栉比而言之,以是为铅椠篆籀之常文也。
然有附托圣经,其传已久,莫得究其所从来而核其真伪。物不可以终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在此之前,《序卦》之义蕴又被古人概括为:六门往摄——第一天道门、第二人事门、第三相因门、第四相反门、第五相须门、第六相病门。比如,有人以为莱布尼兹(Gottfried Wihelm Leibniz)是受了《易经》的启发而发明了二进制,但莱布尼兹本人却说是因为他建立了二元算数而读懂了《易经》。
关键之处在于建立可靠的基础,提出自洽的解说。一、《序卦》之卦次,全部说明天人感应之理。
某个经典在何种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对另外一种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影响,不是一个笼而统之的问题,而是需要开阔的视野、严谨的方法、仔细的对比,这在文化交流的研究中尤其重要。故《易》者,因果之书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陔余丛考·〈易〉阙文衍文》) 关于《序卦》的性质,韩康伯《周易注》以为:凡《序卦》所明,非《易》之蕴也,盖因卦之次,托以明义。
……王鏊《震泽长语》云:汉文帝时,《十翼》所存惟彖象、《系词》、《文言》。如: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惟在读者细心体会之耳。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寄偶之变尽。
《易》学之象数、图式、义理的不同进路,均可以从《序卦传》中找到线索。(《张载集·横渠易说·序卦》) 南宋时,洪迈提出了具体的论证,认为卦序中有圣人防止祸患、预备危险的深意,特别是卦象中都有《坎》卦而且是相连续的几个卦: 《易》,《乾》、《坤》二卦之下,继之以《屯》、《蒙》、《需》、《讼》、《师》、《比》,六者皆有《坎》,圣人防患备险之意深矣。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